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知识点分析-百家争鸣

发布时间:2021-12-21 10:47:47 浏览量:1068

  一、考情分析

  百家争鸣是历史学科教师资格笔试考试的常见知识点,主要的内容包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在思想上的集中体现,各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内容庞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加之考查的形式和角度较多,综合性较强,故将此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备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2.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位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期,墨子思想中与这一时代趋势相关的主张是( )。

  A.兼爱      B.非攻      C.节用      D.尚贤

  4.“仁者爱人”“美德即知识”分别是古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是( )。

  A.老子、泰勒斯            B.孔子、苏格拉底

  C.孟子、普罗泰格拉       D.墨子、亚里士多德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问题:

  (1)根据材料概述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2)上述思想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可知,这位思想家关注的是道德的修养,孔子重视道德的作用,主张“以德治民”,因此B项正确;A项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无为而治”,C项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D项墨子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均与题干不符,ACD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B项。

  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义利观是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原文是孟子的话,故B项正确;墨子强调“兼爱”“非攻”,故A项错误;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故C项错误。荀子的义利观是重利、更重义,不符合原题材料,D项错误。故选本题选B项。

  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要求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墨家“尚贤”的主张正符合此时期的要求,D项正确;兼爱强调爱一切人,非攻侧重反对战争,节用提倡节约,均与材料不符,故ABC三项错误。因此本题选D项。

  4.【答案】B。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泰勒斯主张世界万物是由水组成的,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因此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致,故本题选B项。

  5.【参考答案】

  (1)儒家:“仁”和“礼”。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道家:“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2)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老子、庄子

国华答题小程序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微信小程序 0535-6287588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