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专项练习之教育学(五)(附答案)

发布时间:2018-11-27 17:35:45 浏览量:3998

第五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系统化过程。

A.课程设置 B.课程设计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

2.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研发或选用,该课程属于( )。

A.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B.国家规定的选修课 C.地方规定的必修课 D.学校规定的选修课

4.活动课程论与学科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它认为课程应以( )。

A.经验为中心 B.活动为中心 C.儿童为中心 D.社会为中心

5.下列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B.要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C.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按考试成绩就近入学的办法

D.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

6.我国中小学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出对学生(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9.( )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 持。 

A.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B.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C.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理论 D.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0.课堂上,教师提出,学生学习活动成果形式可以包括小组学习汇报、小组学生设计的各种作品,

小组学习过程的记录等,教师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评价指标多元化 B.评价操作简单化 C.评价主体多元化 D.评价过程民主化

11.下列关于新课程的结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D.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12.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

A.国家统一管理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D.学校校本管理

13.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是( ) 特点。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分析学习 D.接受学习

14.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试金石,作者的课程编制被称为目标模式,这位作者是( )。

A.博比特 B.施瓦布 C.泰勒 D.布莱梅尔德

15.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是指( )。

A.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自觉担负学习责任的自主学习

B.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的探究学习

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明确目标的相互性学习

D.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16.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是(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某小学规定:“不准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良以下的评价”。这种规定所体现的评价理念是( )。

A.选拔性 B.水平性 C.发展性 D.描述性

18.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依据一种理论建立起来的课程是不适宜的,是站不住脚的,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折中,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这个 是施瓦布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的(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探究模式 D.情景模式

20.课程设计目标的首要依据是( )。

A.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知识科目 B.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发展需要

C.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 D.学校已具备的课程开展条件

21.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成果展示的内容要真实可靠

②成果展示的形式并不重要,重点是展示内容

③成果的表达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④成果展示的重点是研究的结果

A.1 项 B.2 项 C.3 项 D.4 项

2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差异是课程标准确立了( )。

A.操作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23.迁移这一行为动词,属于课程标准中( )学习水平。

A.知识 B.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4.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总结

C.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运用最新的教育理念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多项选择题

1.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

A.教学目的 B.学科开设顺序和各门学科教学时数

C.教学科目的设置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普通高中课程由以下( )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 B.科目 C.学习单元 D.模块

3.教科书的编写通常采用(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波浪式 D.辐射式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在自由性上,显性课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隐性课程中不具备自由选择的条件

B.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C.在计划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显性课程学生有意识参与的成分很大

D.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

5.应试教育导致课程内容( )。

A.难 B.偏 C.繁 D.旧



第五章 课程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2.【答案】B。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答案】A。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新出现的一种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都要开设,属于国家的必修课。

4.【答案】A。解析:杜威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中经验的改组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解析:解析:乐,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C。解析:“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 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成为“泰勒原理”,即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C。解析: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不给予学生良以下的评价。

18.【答案】A。

19.【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为施瓦布的课程探究模式。

20.【答案】B。

21.【答案】B。解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内容要真实可靠,表达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重点是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内容和形式都重要。故①③正确。

22.【答案】C。解析: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课程标准重点是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差异。

23.【答案】B。 24.【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课程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答案】ABD。

3.【答案】AB。解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方法。

4.【答案】BCD。解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从三个方面相区别: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 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5.【答案】ABCD。解析:应试教育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国华答题小程序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微信小程序 0535-6287588 客服